Search

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,在COVID-19管制逐漸解封、邁向災後重建的過渡期中,迎來他們的畢業典禮。...

  • Share this:

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,在COVID-19管制逐漸解封、邁向災後重建的過渡期中,迎來他們的畢業典禮。今年臺大社會系的小畢典,由曾在巷仔口刊登〈看見社會,在瘟疫蔓延時〉、研究專長包含組織社會學、動物與社會關係、以及全球化治理的簡妤儒老師致詞,尤具意義。


妤儒老師在這篇致詞中,從「集體韌性」的視角,逐漸聚焦到「個人韌性」上——也就是「照護的邏輯」。我們在這次COVID-19的疫情中,看見人民自主合作、資訊流通的公民社會具有較佳的自我保護能力,亦即「社會韌性」較高;而當畢業生面臨人生階段的轉折,妤儒老師希望「照護的邏輯」能幫助畢業生、同時也是幫助他人,面對個人生命中的挫折與苦痛:


「我們可能無法追求到『理想』的世界,但是我們可以去爭取一個『更好的』、『比現在好一點』的世界。它可能永遠都不會完美,但是我們可以讓它好一點點。就像我們有時候會愛錯人、投錯人、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行動;但這些都不是不能修補的錯誤。我們可以斷開關係、可以調整關係、也可以從關係中淬煉出不一樣的自己。我們也不用害怕犯錯,而是願意堅定地不斷嘗試跟調整,一日日在生活日常中『作伙修補』,試著照護自己、其他人、社群、物種、生靈,和環境,在過程中勉力修補以及滋養彼此。」


致詞全文:https://twstreetcorner.org/2020/06/07/chienyuju-2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街頭巷尾,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,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。在這裡,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。
View all posts